从大别山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
时间:2021-01-25 阅读:906
——安徽省大别山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出实招见实效
曾凡银
【探寻“中国之治”的“实践密码”】
摘要
2016年4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强调,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、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,必须横下一条心来抓。要强化目标责任,坚持精准扶贫,认真落实每一个项目、每一项措施,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,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。4年来,安徽省委省政府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,充分挖掘利用“红”“绿”两种资源,着力打造红色为本、绿色为基、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,保护好大别山区的好山好水,探索特色发展之路,让生态产业成为老区群众实现全面小康路上最普惠的福祉。
关键词:革命老区 脱贫攻坚 红色为本 绿色为基 特色发展
党的十八大以来,安徽省大别山革命老区充分讲好红色故事,传承红色精神,坚持生态优先,努力保护好好山好水;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着力打造红色为本、绿色为基、特色鲜明的产业、就业体系,走上了一条“红绿融合”特色发展之路,全力推进决胜全面小康、决战脱贫攻坚。
1、红色为本 弘扬大别山精神
2016年4月24日,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徽考察,第一站就来到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金寨县,参观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后,深情地说,一寸山河一寸血,一抔热土一抔魂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,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,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,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,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。
金寨县被誉为“红军的摇篮、将军的故乡”,是红四方面军、红二十五军的主要发源地,革命战争年代,十万金寨儿女为国捐躯。以金寨为代表的大别山是革命的山、红色的山、英雄的山,革命先辈在大别山前仆后继,浴血奋战,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——大别山精神。大别山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,蕴含着巨大的精神价值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,决战决胜脱贫攻坚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,都需要弘扬大别山精神,引领我们踏上新的征程,让红色江山世代相传。
教育党员干部忠诚奉献跟党走、牢记使命勇担当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“钙”,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,解决好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这个“总开关”问题。党的十九大以来,安徽省委将安徽金寨干部学院打造成特色鲜明的党性教育基地,向各级各类党员干部传授“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程”“大别山精神及其当代价值”“用红色基因筑牢忠诚品格”“信仰的力量”等专题,组织学员走红军路、唱红色歌曲、读红色经典、观红色影视、看红色演艺,感受革命情怀,锤炼坚强党性,增强使命担当,情系百姓、牺牲奉献,树立榜样引领。金寨党性教育实践基地立足安徽,辐射全国,4年来,累计培训党员干部15万余人次。六安市委副书记、金寨县委书记潘东旭说,要把老区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、红色旅游目的地、红色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示范基地,让红色历史“活”起来。
2019年,来金寨县游客达1206万人次,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接待游客超过130万人次,其中四成左右为未成年人。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馆长倪军表示:“这充分说明大别山精神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,仍然在被铭记和传承。”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。为此,各个教育基地利用“互联网+”技术,采用大中小学生等不同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,形成网上网下互动格局,开展铭记传承红色基因教育,在耳濡目染中增进红色精神认同和实践养成,让红色精神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成为精神力量代代相传,激励人们奋发有为,建设美丽家园,告慰革命先烈。
2、绿色为基 把好山好水保护好
绿水青山是大别山革命老区最大的生态优势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老区人民坚持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,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。
由“林长制”到“林常治”。围绕把“好山”保护好,2017年在大别山区的安庆等市先行先试,全国率先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省市县乡村五级“林长制”,强化林业资源的责任制和源头治理,实现护绿、增绿、管绿、用绿、活绿“五绿”有机统一,推进林业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,当一方林长,保一方生态,富一方百姓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要把生态补偿扶贫作为双赢之策,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生态就业,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,又增加贫困人口就业收入”。2016年以来,金寨县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择优选聘生态护林员2570名,约占全省生态护林员总数的1/4,实现就地就业的生态护林员每年度工资收入6000元,带动全县920户2400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。燕子河镇生态护林员刘运国和汪德胜带领107名贫困人员,承包龙马村220亩山核桃的栽植和抚育管理,实现户均增收2000多元,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和贫困户脱贫摘帽。花石乡大湾村护林员杨习伦在树林里养鸡、种植中药材,发展林下经济,一年能挣七八万元,装修好的农家乐将开门营业。大湾村党总支书记、村级林长何家枝说:“过去砍树卖钱,实行林长制后看山护树,卖风景挣钱,村民过上好日子。”
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围绕把“好水”保护好,安徽扎实推进河湖长制,落实国家《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》,把新安江跨流域生态补偿的经验应用到大别山区,制定《安徽省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》。只要六安市能够提供符合标准的质优量足水源给合肥市,就能从省财政、合肥市和六安市三方生态补偿金中净获得1.2亿元和4000万元,用于大别山区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能力建设,防治农村面源污染,有效处理城镇污水与垃圾。六安市市长叶露中说:“这种补偿机制极大激发大别山区保护水环境的积极性,实现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。”
3、特色发展 致富一方百姓
党的十八大以来,大别山革命老区人民不畏艰辛,牺牲奉献,决战决胜脱贫攻坚,让绿水青山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靠山。
帮钱帮物,不如建个好支部。曾经的扶贫点金寨县大湾村,如今已经大变样。为发挥好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,驻村第一书记、扶贫工作队长余静在村里全力推动抓党建促脱贫,依托村党组织搭建党员参与脱贫互助平台,激发党员队伍内生活力,增强党员的责任感。余静说:“我们带领群众实施了4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,全村61名有帮扶能力的党员与73户贫困户‘结穷亲’,积极开展‘四联四帮’活动,真情服务村民。”一个党员一面旗帜,贫困户杨习伦,在党员俞绍奇帮扶下成了养殖大户,还创办了农家乐。立足资源优势,村总支明确了“山上种茶、家中迎客、红绿结合”的特色脱贫路。作为中国十大名茶“六安瓜片”主产区之一,大湾村村两委通过“龙头企业+农户”模式,引导村民以茶园入股、劳务参与等方式,每年带动400多户群众户均增收2000多元。村党组织依托马鬃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、十二檀古树群等绿色资源,持续挖掘红十一军三十二师驻地旧址等红色资源,以大湾村旅游发展公司带动村民发展民宿和农家乐,脱贫致富奔小康。“我们村2018年已经脱贫出列,现在走的是茶旅融合、红绿结合的发展思路,山上种茶、家中迎客,去年村里共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。”余静说。
致富不致富,关键看干部。红二十五军诞生地金寨县汤家汇镇,党委政府坚持规划引领,围绕产业富民、旅游兴镇目标,一张蓝图绘到底,一任接着一任干,一步一个脚印,推进小镇红绿融合特色发展。
自2006年以来,汤家汇镇党政班子人员虽有变动,但目标始终如一,擦亮红色品牌打造旅游名镇。2014年获批安徽省首批红色小镇。近年来,依托厚重的红色、古色、绿色等优势,将红日剧院、赤色银行、红军药店、赤南县委等五处遗址进行修复恢复,着重培育“红军源”红色旅游品牌,积极打造金寨干部学院现场教学实践基地。为此,镇里专门成立了红色旅游办公室,选拔了3名红色文化讲解员。行走在镇里各个红色遗址讲解的张玉,就是其中之一。“我们以建设‘大别山赤城’为目标,以打造一座完整的苏维埃城为抓手,坚定不移地推进红色旅游发展。”镇党委书记沈庭东说。
推进农业绿色特色发展。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,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。为做实产业精准扶贫,2016年,镇党委决定实施能人大户挂职村级科技副书记(主任助理)工程,14名村科技副书记联系包抓“一村一品”,因地制宜实施“合作社+贫困户”“能人大户牵手贫困户”“小户养殖全覆盖”等产业脱贫模式,通过实地传授,让500多名贫困人员学会1至2项种养技能。竹畈村村民王显泽成了大棚蔬菜大户,每亩收益2万多元;笔架山村村民徐远福带动村民种香茶菜,每亩增收2000多元。目前,金黄菊、灵芝、高山有机稻、香茶菜、瓜蒌种植等产业在各村已分别成为特色“板块”,形成了中药材、有机米、生态养殖三大重点产业和“朵哈哈”金皇菊、亿牛有机米、绿尔佳香菇等“三品一标”品牌。
打造红色电商一条街。为了实现农户电商线上线下的交融,促进农户电商做优做精,形成规模化发展,2017年5月,镇政府开始打造红军街电商创客一条街,引导百名电商认领结对扶贫。把红色历史、古色文化和绿色资源融入电子商务,摸索出一条“农业+物流+旅游+电商”的发展新路。2019年,全镇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4000余万元。
“为帮助我们脱贫,村镇干部们不知操了多少心。”贫困户们感慨地说,“这些年收入多了、生活好了,我们脱贫致富的信心越来越足了”。
(作者:曾凡银,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、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院长)
《光明日报》( 2020年04月24日 05版)